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丁公佩

简历

      1938年5月生,浙江省定海县(现舟山市定海区)人。1957年7月毕业于上海市洋泾中学,同年报考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建筑系,因二眼视差悬殊,被认为无透视感觉者而名落孙山。结果以第四志愿被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录取。1959年,时任建工部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的周荣鑫同志调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提议土木系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增设建筑学专业。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戏剧性地实现了自己做一名建筑师的夙愿。

      1962年7月大学毕业后参军服役,分配在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部设计所工作。二年后的1964年12月转业到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其中1964年4月至1975年7月曾下放江苏省"五七"干校和江苏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先后担任建筑技术员、建筑师、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职称,1993年享受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待遇。

      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12月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3月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为全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专家组成员,南京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我的建筑观

    我的建筑创作理念主张在现代建筑理论基础上的"多元化",注重现代建筑的地方性,而民族性则包容在地方性之中。
    现代建筑理论是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的划时代篇章,以其科学的、理性的、纯净的思想和形象,顺应工业化时代潮流,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经久不衰。虽然各种建筑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给现代建筑以各种各样的冲击,然而这些流派或由于换汤不换药,或势单力薄,始终无法动摇其根本理念。尽管现代建筑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由于民族的不同,地域的区别,气候的差异,环境的变化,公众对建筑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审美观。这一方面给建筑创作带来挑战,然而也为建筑多元化带来条件的机会。只有这样,建筑才能植根于自己的民族、地域和城市之中,才能和环境相协调,与自然联系在一起。
    我和同事们合作在南京、上海、苏州、青岛等地所做的设计作品,就是在现代建筑的理论指导下,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当地环境按照自己的认识所作的尝试。

 
  
单阿林(左)、丁公佩(中)、施家治(右)在南京合影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