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哈尔滨的枪声

雪珥(中国经营报)   2009-11-28

  1909年10月26日,哈尔滨的几声枪响,震撼了整个世界:日本新任枢密院议长、前首相、前朝鲜统监伊藤博文(转载注:策划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角)遇刺身亡。

  伊藤博文此行,担负着重要的外交使命,要与俄国财政大臣柯克甫策夫(M. Kokovtsoff)就满洲铁路等一系列涉及中国东北地区权益的问题进行会谈。

十字形的子弹

  有“第零次世界大战”之称的日俄战争中,日本虽然惨胜,但已无力吞下全东北,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日俄南北分割的局面。大清国依然在进行着艰难的努力,全力抗俄抵日。1906年大清国实行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东北的开发开放便被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中央列为重中之重:不仅率先进行干部体制改革的试点,以期提高行政效率,而且这一封禁了200多年的帝国“龙兴之地”全面开禁,在官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直隶(河北)和山东掀起了“闯关东”的高潮,大批人口“移民实边”;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清政府甚至还对此前偷渡开荒的朝鲜边民实行宽容的移民政策,只要加入中国国籍,不仅既往不咎,而且给予十分优惠的授田政策(参阅本专栏6月29日1814期D7版《中朝“间岛争端”》)。

  外交方面,大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的传统思路,在袁世凯、唐绍仪等人主导下,与正在积极寻求向中国东北和俄国东部地区扩张、且无领土野心的美国资本形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引导美国资本参与东北大开发。出于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考虑,美国政府提出了“满洲铁路中立化”的要求,向日俄两国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确保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及维持满洲门户开放。在德国的推动下,德、美、中三国同盟也在积极筹划当中,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这些微妙的国际力量平衡,的确令羸弱的大清国有了与日俄周旋的资本。

  刚刚从战争的血泊中歇下来的日俄,在中国东北共同的利益和危机驱动下,戏剧般地迅速化敌为友。伊藤博文和柯克甫策夫两人的会面,就是为了商讨如何协调应对复杂的国际压力。俄国官方甚至专门派遣了一队电影摄制组,前往拍摄这一次重要的高峰会议。

  10月26日,俄国东清铁路公司为伊藤博文预备的专列,驶入了戒备森严的哈尔滨车站。大清政府和俄国东清铁路作为共同东道主,在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中国方面以主管哈尔滨海关的“滨江关道”施肇基为首,官民代表之外,由一个排新军组成的清军仪仗队,也列队在站台上。而俄国领事则率领俄方官民及两个排的东清铁路警卫队,拱卫着已经先期到达的柯克甫策夫,等候着日本客人的到来。

  专列停稳后,柯克甫策夫上车,对伊藤博文表示欢迎,两人举行了第一次长达25分钟的秘密会谈。随后,柯克甫策夫以俄国护境军团名誉军团长的名义,邀请伊藤博文检阅仪仗队和欢迎人群。

  因施肇基的特别安排,最接近专列的,并非俄军仪仗队,而是清军仪仗队,以强调中国的“第一地主”身份。伊藤博文与施肇基握手致意,检阅了清军仪仗队,而后检阅俄军并中、日、俄商民欢迎队伍。当伊藤博文折返时,从日本商民队伍中,突然冲出一名戴鸭舌帽、穿西服的矮小青年,掏出手枪,从俄军队伍的缝隙中,向伊藤博文连开三枪,枪枪命中。随后,他又向伊藤博文周边的日本官员开了四枪,击中了四名官员。

  突如其来的变故,令站台上所有的人都傻了眼,电影摄影机还在运行着,记录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貌。伊藤博文中枪后,扶着柯克甫策夫的手,委顿在地。回过神来的俄国军警,冲向这名刺客,他却并不逃跑,从容地扔掉手枪,用俄语高呼:“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然后从容被捕。

  刺客的每一颗子弹都被锉去了尖端,并刻出十字形的凹槽,其杀伤力超过10年前被海牙公约禁用的达姆弹(Dumdums)。伊藤博文受到了致命的枪伤,被抬回专列后没过几分钟,就气绝而亡。

“大韩义兵”的身后

  被当场捕获的刺客,是朝鲜人,名叫安重根,是抗日武装“大韩义兵”中的重要人物,担任参谋中将、特派独立队长以及俄领地区司令官。安重根是天主教徒兼武术高手,正值而立之年(生于1879年),曾率部队与日军激战,战败后曾想自杀殉国,在同志劝阻下,潜回俄国占领的远东地区,组织了这次针对伊藤博文的暗杀。

  案发后,俄国当局迅速在哈尔滨进行了大搜捕,安重根近30名同伴被捕,引渡给日本方面。这一事件虽然发生在俄国强占的东清铁路保护地,但毕竟是中国领土,当时又值中日为“间岛”主权归属及满洲路矿开发长久争执,一个月前刚刚签订了相关条约,中国保住了间岛主权,但在路矿权益上损失惨重。伊藤博文被刺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将再度给予咄咄逼人的日本施加压力的机会。

  施肇基的处置相当明快和老辣,他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傅家甸电报局停发所有对外电报,全面控制消息。同时,他紧急报告北京外务部,建议在此案调查清楚前,绝对不可以发表任何正式声明,“若有人问及此事,政府千万不可有‘保护不周’之道歉语句,贻日人以口实。”

  同时,施肇基多方跟进日俄审讯,根据安重根口供,暗杀伊藤博文的目的就是为国报仇;原计划在列车进入哈尔滨之前的弯道处,强行登车刺杀,但一则难以获得专列的确切行驶时间,二则“车在中国地段,恐累中国官吏,乃改在车站俄国队伍中乘间击之”(施肇基回忆录)。查明此情后,施肇基迅速电告外务部,同时,以留学美国多年所造就的深厚英文功底,草拟了一则英文新闻通稿,由外务部转交在京的英文媒体刊登。等各报刊登后,施肇基才下令傅家甸电报局恢复正常发报,从而抢占了话语权的先机,令日本人“对我报道无法辩驳,故日方对此案迄无抗议”。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少数被轻松化解的外交危机之一。

  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对安重根一案进行了审判,面对世界舆论的强烈关注,日本方面不敢造次,不仅为安重根指定了两名日本律师,还同意一名英国律师和一名俄国律师参与辩护。安重根对刺杀行动供认不讳,但强调自己并非刺客,而是“大韩义兵”的高级军官,应被视为战俘。安重根在法庭上大力宣扬“东洋和平”,指责伊藤博文是破坏东洋和平、违背日本天皇圣谕的“逆贼”。

  这位抗日英雄赢得了日本宪兵、法官等人的极大尊重,一些日本人甚至到处活动,希望能免其一死。安重根在狱中获得优待,可以撰写书信和著作,甚至经常应邀为日本宪兵们题词留念,这些题词往往成为今日文物拍卖会上的珍品。1910年3月26日,伊藤博文遇刺整5个月后,安重根在旅顺日俄监狱内被执行绞刑。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反而加速了大韩帝国的灭亡,也极大地抵消了大清国“东北大开发”的努力。对于吞并朝鲜,日本内部本就有急进与缓进两派,伊藤博文竭力主张缓进,理由就是要顾虑到这一地区的国际力量均衡,以免在列强中树敌过多。随着两派分歧日益尖锐,以伊藤博文的资望,居然也无法安于其位,只得在1909年5月份辞去朝鲜统监的职位,回到日本本土出任枢密院议长。1910年8月,失去了内部制衡的日本,终于成功地吞并了大韩帝国。

  对于大清国和美国最为看重的“满洲铁路中立化”,伊藤博文和柯克甫策夫分别是日、俄两国国内的少数“鸽派”,他们同意并支持将各自的铁路出售给美国。假使伊藤博文不死,美国的力量或许还是能更多地介入满洲地区。刺杀事件之后,满洲铁路中立化彻底失败,日俄两国结成“双寡头”的独特“战略伙伴关系”,联合起来牢牢地占据了中国东北。

  这一切,恐怕都是烈性的朝鲜英雄们绝对无法预料到的后果,或许,这也正是手枪和匕首难以真正解决政治问题的一个范例。

转自:http://news.cb.com.cn/html/63/n-38563.html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