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zs.jpg (4042 bytes)

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中国“家谱文化”探访记

加入时间 2006-02-09

    浩瀚巨大、意义深远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已在海内海外全面实施。这部“全球华人家谱大全”,由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美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几十家收藏研究机构联手编纂,收录家谱目录高达4万种以上。预计几年之后,全世界华人寻根认祖,有谱可查。

    此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的推出,是多少年家谱资源整理开发的必然趋势,是知识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传统中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更是海内海外华人情系故土、血浓与水的精神渴求。

  在此项文化工程启动之际,我们不妨作一番饶有兴味的“家谱文化探访”。

大陆唯一的“家谱阅览室”

    有一个独特的去处,很可能你还一点也不知道。走进那里,一种悠远的历史文化氛围便向你弥漫而来,这里古朴典雅,红木小桌、红木靠椅,静静地恭候着你。左侧靠墙处,高大的红木玻璃橱里整齐地陈列着大部的线装书,右侧靠墙处,则是4台非常先进的胶卷缩微机。

    这里是展览馆么?不是。这里是大陆唯一的珍藏着华夏祖先根系的家谱阅览室。那一本本散发着纸质馨香的泛黄线装书,就是一册册非常珍贵的家谱典籍。在这里真让人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起寻根之远念。

    家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周朝,自汉以后,盛行于民间。

    家谱阅览室,保存了全国22个省,250多个县的9万多册家谱,分为313个姓氏。其中陈姓最多,计有729种;依次排列,张姓721种,王姓602种,李姓463种,吴姓436种;其他如徐、黄、胡、杨等皆在200种以上,冷僻姓氏也有80余种。依地区排列,以浙江省为最多,约占30%;其次是安徽、江苏、湖南、四川、福建、山东等省。家谱保存最早者为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最完整的是明成化四年《太原王氏大统宗谱》。在这众多家谱典籍之中,有不少是赫赫有名人物的家谱,如孔子、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鲁迅、刘少奇、荣毅仁、包玉刚等人的家谱。

    在这雅屋里,记者的一颗心变得很宁静。此时却听到邻座的一位老人在轻轻地叹息:“对不起,对不起,老祖宗啊,我今天还没有找到你。”原来是一位姓冷的老先生,他从英国回上海探亲。听说这里有家谱阅览室,就来了好几回。他下决心此番定要在家谱上找出个头绪后,才返回伦敦。

    再看看四周,除了好几位老人正在用放大镜在作研究之外,倒也有几位年轻人在全神贯注地作着笔记。年轻人对家谱也这么执着?此位娴静小姐,是台湾艺术学院美术史研究所的邱馨贤硕士研究生。她的面前,家谱摆着一大摞,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她说:“收获真是大呀。研究清代的画家的流派,从家谱体系着手,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于画派的产生演变到衰弱,家谱提供的史料,特别细微而有连续性。有的家族中竟然出了20多位画家,在200年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我们就能理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动态的线索来。我的硕士论文快成功啦。”而那位瘦瘦高高的男青年,则是复旦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生吴涛,他研究的是“宗族与救灾救济专题”。他首先强调指出,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母亲的身世,是白痴。人类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就是没有责任感,就是愚昧。历史学的意义就是再现历史的真实画面。看看在过去的时空里,老百姓是怎样生活的,是在做些什么。他告诉记者,他通过150余种宜兴地区的家谱,考察了清代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宗族怎样展开有效的抗灾救济活动。他发现,当时的组织工作居然作得有条有理,从族人开始,到关心邻里,然后在全县境内,均是有计划地展开了社会性赈灾。他细微地考证了这些家谱资料,已经发表了25000字的历史论文。

    目前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你给出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和出生地,那么就有可能查询到你的家谱,然后开始一步步寻根认祖。但是这样查询成功的机会还是比较小。所以,国际中文文献的共建共享的合作计划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需要一部中国家谱大全。

上海图书馆主持“寻根工程”


    上海图书馆对家谱的收藏、整理、开发,早已受到了全球华人与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1.2万种,近10万册,是全世界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这里必须提到我国著名的古籍专家、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的历史远见与卓越努力。图书馆的许多家谱皆是来之不易。在动荡的政治运动中,大批家谱的命运是被送往废品回收站。老馆长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他千方百计说服文管部门,亲自带领有关人员,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赴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等地的几十个乡镇,硬是从废品回收站、从造纸厂化浆炉边,将一捆捆家谱抢救出来。如今,这些家谱成为馆藏之宝。

    1996年上海图书馆将家谱的整理与开发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投入数十万的资金,用于对风化和破损的家谱进行修补整理。2000年5月,上海图书馆主持召开了“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有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参加,在北京召开了“中文文献资源共享合作会议”。在此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家谱总目》正式通过立项,由海内外各地组成编委单位,上海图书馆主持总体编纂。预计在3年之后,家谱目录至少在4万种以上的一部“全球华人家谱大全”,将隆重问世。届时,全世界华人寻根认祖,有谱可查。

    家谱的现代新定位,今天记者采访了《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王鹤鸣研究员。他首先向记者作出了清晰的概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记载同宗公祖的血亲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之,王鹤鸣研究员对家谱价值功能作出了细致的描述,如果要考察各地,各时代的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要考察家族遗传基因,考察古代男女两性比例,要考察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怕除了家谱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如此详尽的原始资料。这就是史料价值,或者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信息资源。在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家谱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着许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佐证资料。比如十分重要的徽州商人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主要就是从徽州商人家谱中寻觅而得的。比如记者,你姓汪,祖先大多就是来自徽州。从家族角度考察,一直可以追溯到安徽老家,追溯到徽州商人的家族兴衰。这是微观的考察。如果从宏观的中国历史角度来考察,从徽州商人的兴衰来看中国社会的变迁。明代中期,徽商潇洒走四方,生意做得很大。可是鸦片战争之后,徽商渐渐衰落。从徽商的经商路线来看,原先走的是内河航道和陆路运输。而西方列强打入中国以后,沿海港口城市发展起来了。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是西方列强扼杀了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徽商。从贸易运输路线来看,则是海洋路线抢占了内河运营。研读一部部徽商家谱,你自然会对此有一番自己的感悟。读一本家谱,心头回味的是一部人间沧桑历史。

    家谱还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有“家训”等等,剔除其封建糟粕,其中的传统美德与精华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启迪价值。比如孝父母、尊师长、崇勤俭、戒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有这些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很值得我们记取在心。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就是家谱的文化凝聚力。王鹤鸣研究员特别说到了林则徐的后代的故事。在香港回归前夕,1997年6月29日,林则徐的200多位后裔,从世界各地赶回家乡福州,追念共同的祖先民族英雄林则徐:“香港回归时,家祭慰英灵。”而将海内外林氏后人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一部家谱。从姓氏的系脉中发现血缘与文化永恒关系,共同领悟到的是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这就是家谱的全新定位、现代价值。

海内海外情系“家谱”

    人来到世界上,有一天,总会想到一个问题:我是谁的子孙?我是从何而来?我的根在哪里?寻根认祖,是人的天然意识,是人类的共有“归属情结”。而我们中华民族这份情怀则是更深更浓。

    所以,全球华人家谱大全的编纂工作全面启动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海内海外。一封封的来信,飞向上海图书馆,多位老人前来寻访,引出了一段段的今日佳话。

    有的来信禁不住喜悦之情:“中国家谱有救了!有的来信,则是要求为编纂家谱义务打工。还有的专家积极提供有关家谱探询线索。82岁的叶淑华,原先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如今定居在美国。此番回国探亲,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珍藏的“叶氏17代家谱”原件,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她动情地说,献出家谱,也是为前人后代做了一件大事,我的心定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老先生严质仲把自己倾注了许多年重新修订的《严氏家谱》,捐献给上海图书馆。一位侨居美国密西根州的退休学者王宜训先生,一次次来信,言辞恳切地要求,每年花6个月时间在上海图书馆义务打工,做一些校订编纂工作。记者看到了信笺上王老先生遒劲工整的字迹:“我深知《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浩繁巨大,意义深远。如蒙鉴许投身此项意义重大的事业,我将不胜荣幸之至。我自以为可以充任剪贴、修补、校对、誊写之类的工作。我不要任何报酬,只需提供我一张办公桌和一张木板窗便可,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上海图书馆的专家们对此十分感动,已经在考虑接受他的要求,让他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海内海外万千华人早已把修订家谱大全看作是他们自己的一项事业。

    血浓于水,叶落归根。这就是中华儿女永恒的情怀。

转自:http://www.tianjiaren.com/news_view.asp?newsid=214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citi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