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金文志金文志男,1939年9月出生于浙江丽水。1957年入学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62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从事水利水电的设计。1986年起任总工程师、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至2001年退休,退休后留院工作至2016年。曾任浙江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水利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经济规划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业绩: 1981年里石门拱坝设计、1992年牛头山大坝设计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 1995年枫树岭水电站工程设计、2005年杭嘉湖南排盐官下河站闸排捞工程设计获省优秀设计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从事水利水电工作已有四十九年,朋友聊天时常提到十八位同学一起分配到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事,参加工作前后一些事就像在眼前。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秋高气爽,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生一行十八人,带着行李分乘十八辆三轮车,浩浩荡荡从老和山下出发到镇东楼46号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原称浙江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报到,这一平常的事恰成为设计院人事建设上的一段佳话。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及大炼钢铁等错误方针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物质奇缺,食品限量供应,城镇职工要求“低标准,瓜菜带”,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人,学校、工厂及机关都搞下放,我院在一九六二年上半年完成了下放工作,就在这种形势下,一下分配来这么多学生,而且是院里本年度接受的唯一一批学生,反差太大了。在困难时期恢复初期,学校毕业分配十分困难,据说该十八位同学已无专业对口的单位接收,拟分配商业系统工作,恰巧,一九六二年初水利水电界前辈徐恰时调任我院院长,他知道此事后,考虑水利事业和设计院发展,在这困难的时候,果断决策并向省里反映,接受了该十八位同学。

我们十八位同学是幸运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运动,全国招生人数大量压缩,全国仅招十万七千人,我们有机会上了浙江大学,到毕业又遇三年困难时期后分配困难,等待分配近三个月,最后柳暗花明分配到设计院工作,太出乎意料。到院后分别分配在规划、水文水能、水工及施工概算各专业组,大家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工作,逐步成为了各专业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变动,最后剩下九位同志在设计院工作到退休,为水利事业跑完一棒,这九位同志就是丁邦满、金文志、翁葆忠、林有桢、陈漓生、汪恒强、陈永年、朱德新和钱善扬,大家五年同窗,四十年共事,在设计院历史上再未出现过,这就是缘份。

初尝计算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前,工程技术人员普遍使用的设计工具,计算靠算盘、计算尺及常用数学用表,制图用图板、三角板、曲线板、丁字尺、比例尺、制图仪(含圆规、鸭嘴笔等),为提高制图效率还采用各种专业模板,工具繁多,生产效率低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设计人员对电子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1969年底则开始尝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设计院电子计算机应用源于雅溪水电站拱坝和里石门水库拱坝设计,我有幸参加该两项设计。1966年初,我参加了龙泉马蹄岙水电站设计,由于坝址地形狭窄,地质条件良好,坝型比较做了拱坝方案,审查中很快就否定了,认为体型复杂,不好施工,在当时的条件下建设拱坝阻力很大,从设计方面主要困难在应力应变计算,试载法工作量很大,也是设计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969年下半年开始参加丽水市雅溪水电站设计,组内有童达琳、周善庆、徐婉玉等,大家都想在拱坝设计上有所突破,经过方案比较,推荐了拱坝坝型,并到各地搜资学习,最后还是要面对大量的计算工作。当年大学要求老师要与生产相结合,浙江大学数学系老师来我院寻找课题合作,双方一拍即合,他们介绍了浙大有一台DJS5晶体管计算机可以应用,我们推荐拱坝供冠梁法应力分析课题,由设计组提供数学模型,浙大数学系老师编制程序并完成计算,并由设计组手算复核。在复核计算中,由于计算尺已无法满足精度,只能采用手动和电动计算器,但速度太慢,劳动强度大。双方开展较长期的合作,完成了数个程序包,未完成完整的结构程序,由于教学任务,该课题未能完善。这几个程序包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量,使我们能在利用计算机成果,结合手算完成设计任务,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尝到电子计算机应用的甜头,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学习电子计算机应用的热情。同样杭州大学数学系老师还利用他们学校的电子管计算机,为雅溪拱坝计算了坝面座标。

1971年参加天台县里石门水库设计,又一次承担拱坝设计任务,该项目属大型水库工程,技术要求高,面对拱坝应力应变计算,我们继续应用雅溪拱坝设计积累下来的程序,毕竟程序不够完善,在拱坝体型比选中还是非常费时,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去学习,必须学会程序编制,必须学会电子计算机操作,为此,向浙江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要了《怎样编DJS5程序》讲义,自学DJS5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数的表示、机上的指令结构以及程序编制方法,由于DJS5机内存很小,仅4096单元,固存2048,小机器做大题目,必须频繁调用外部存储器(磁带机),难度大。逐步学会用指令编写程序,与孙申登同志分工编制了部分程序包,完善了拱冠梁法计算程序,使之成为我院第一个完整的结构程序,进一步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1973年编写了《DJS5程序拱坝拱冠梁法应力计算》一文,在全国勘测设计单位间进行了交流,并开放使用该程序。在浙江省计算技术研究所引进TQ16大型计算机后,我相继学习了AGOL60算法语言及BCYTQ16算法语言,对原拱坝设计部分数学模式进行改造,采用BCYTQ16算法语言,重新编制了拱坝拱冠梁法计算程序,使该程序更通俗,容易掌握便于使用,这也成为我院第一个用算法语言完成的结构程序,1978年编写了《拱坝应力计算拱冠梁法计算程序(BCYTQ16算法语言)》一文在全国同行中交流,推广使用,该程序在一个阶段推动了我省拱坝建设,也见证了我院计算机应用及科技进步的一段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设计人员逐步丢掉原有的设计工具,使用上CASIO计算器、PC1500TI59等袖珍计算机,到九十年代个人电脑广泛进入设计领域,软件越来越丰富,电脑不再是单一的数值计算工具,由于CAD的推广,到2001年后设计人员甩掉了图板,网络技术发展,加快了信息交流,这一切使勘测设计质量和效率得到快速提高,在数字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回忆过去,明天一定会更好。

 

转自:http://slt.zj.gov.cn/pages/document/74/document_505.htm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