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学好语法 注重运用 受益终身 (对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 无锡市湖滨中学 施家圆(原载:《江苏教育》) 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正确运用语法规律,是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汉语的语法体系较多,分歧也较大,1949年后语法界有过几场大的讨论,如1955-1956年关于主语宾语的讨论,1957年关于单句复句的讨论,及近年来关于析句方法的讨论。现在中学语文教师头脑中的语法知识和概念也是各式各样,这难免给中学语法教学带来困难。再说,中学语法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博采众说,莫衷一是;也不能把语法教学变成繁琐知识的传授或模糊理论的探讨。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法教学应回避要实际运用就无所适从的繁琐知识,说不清的模糊内容干脆不说,而注重指导学生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词的分类是中学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暂拟》将词类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11小类。《提要》在虚词里增加了拟声词,把词类分为12类。《暂拟》将拟声词看作形容词,《提要》认为形容词受副词修饰,拟声词不受副词修饰,。两者有区别。《暂拟》有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提法,《提要》没有。《暂拟》主张分清“的”“地”,《提要》提倡不分,但不作硬性规定。《暂拟》把“着、了、过”叫进态助词,《提要》叫动态助词,《暂拟》讲词类时讲语法特点,《提要》不讲。 《暂拟》对词组定义为:“实词与虚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作句子里的一个成分的叫做词组。”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结构。如介词结构。《提要》对短语定义为:“短语,也称词组,是由词组成。”短语既指实词与实词的组合,又指实词与虚词的组合。《暂拟》不重视词组,《提要》重视短语,认为短语可作句子成分,带上语调能独立成句,句子的构成材料大部分是短语,短语的内部结构几乎包含了汉语里所有的语法关系(主谓、动宾等)和语法手段(语序、虚词等),学习汉语组合规律,可以短语为核心。《暂拟》按结构关系标准分为五种词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主谓词组、固定词组;三种结构:介词结构、方位结构、的字结构。《提要》以功能标准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介宾短语、固定短语等。初中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只要求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其它未提。 《暂拟》句子成分包括一般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特殊成分:复指成分,独立成分。,《提要》句子成分包括基本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及中心语;附属成分:独立成分(插入语),评论性状语,关联性状语,解释性状语,《提要》有“中心语”这个成分,《暂拟》中的主谓宾相当于《提要》中的主谓宾中心语。《暂拟》认为句子成分处于同一平面,无层次性、无套合性(包含与被包含)。《提要》认为句子成分不是处于同一平面,有层次性(主谓是第一层次),有套合性,主语中包含定语,谓语中包含宾语、状语、补语。《暂拟》用成分分析法,着眼于句子的格局而不是层次,这便于抓住主干,把握意思,但不能反映句子层次,有时不符合表达愿意。《提要》用成分层次分析法,注意了语言的内部层次和结构关系。《暂拟》用“||”隔开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不表示成分;《提要》用“||”隔开主语谓语,同时表示成分;“||”前全部是主语,“||”后全部是谓语,;《暂拟》符号不表示层次,《提要》符号表示层次,“||”表示第一层次,“( )[ ]~~~~~< >”表示第二层次,( )(符号下又有符号)表示第三层。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容易产生混淆的是用符号法分析句子成分,初教材中这样举例的: (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 或者:(一轮)红日||[渐渐]升<上>天空。 两种表示可这可那,容易造成混乱。希望教材中的说法更加明确,便于教学。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好语法的兴趣,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语法的意义。 第二,多举生动活泼的例子。教师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课文中的关键句作例子分析,例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教师可提示,让学生说出全句,问:句子中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作什么句子成分?这样既复习了学过的课文,又把课文中的知识与语法知识联系了起来,学生觉得学的充实,会把学习语法看作是一件乐事。另外教学设计既考虑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往往对既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去想一想。例如当学生学完了12类词类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朝气蓬勃、门朝南、门朝南开、改朝换代四个词语中,“朝”的词性分别是什么?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明确了“朝”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介词、名词时,他们会对学过的词类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体会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语法。 第三,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法知识的实际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要及时加以整理,将各类语法知识加以排列,按各种不同关系组成网络。例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中的“国将不国”一句,可以运用语法知识来断定词义,这两个“国”的词性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国”的名词,意思是国家;第二个“国”是动词,意思是成为国家,像个国家。这样,理解就更深刻了。在初三现代文教学中把复句和句群的层次关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现代文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在作文的审题训练中,也可以渗透语法知识的运用。例如《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新鲜事》,这个题目运用短语知识结构来分析,这是一个含有三个定语的偏正结构短语,中心语是“事“,分别接受“上中学后遇到的”“ 一件”“ 新鲜”三个定语的修饰限制。“事”表明本文要求写一篇记事写 人的记叙文,近定语“新鲜”是题眼,远定语“上中学后遇到的”“ 一件”表明了选材范围和数量。这样,学省用短语知识来审题,对这篇作文的文体、立意所在、选材范围和要求就清楚了。 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好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能力,这样,对学生来说,受益将是终身的。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