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对创建中华大族谱的思考

《炎黄脉络》网站主持人施家治

--在《首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2006-10-20

如稍等下载,可同时听录音(用IE浏览器打开时)

女士们、先生们: 施家治发言

    首先祝贺《中华大族谱国际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并感谢相关工作人员作出的努力!

我是一名土木工程师,大约在十年前才开始较认真的接触家谱,那是因为当时海外的家族已续编了家谱,国内也要续编,以便合并。当时是1996年,已可用Word5.0完成“电脑桌面排版打印”的功能,电脑已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在完成家谱的“后记”时,曾设想:“如能将每个姓氏的家谱较完整的编就,在计算机信息时代,可汇总成人文网络,将对:历史、社会、民族、人口、法制、伦理、统计、户籍、地域、优生、遗传、教育、成才、亲缘……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方便和补充”。

1999年开始上网,并想通过网络,将施氏分支已编好的黄帝114代子孙(施氏86代子孙)汇入到“炎黄脉络”中去。但在当时,网上还找不到可以汇入的地方。为此,只好由我们先来起步吧!

20003月“炎黄脉络”网站在这种背景下开通。个人网站要做这样的课题,深感“力不从心”,且在当时以“家谱”为内容的网站还寥寥无几。不久,在网上看到:上海图书馆与新加坡的“寻根”网将在200057日到12日,在上海召开“谱牒研究及其资源的开发”国际学术会议,汪道涵出任顾问,其中还有“牒谱文献的数字化”内容。看后很高兴,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们,祝贺之后,希望他们能将我们做的“汇合炎黄子孙脉络”的工作接替过去,但没见回复;后来又发了一次,仍无回复。我们想:也许他们很忙,还顾不上这些。那就只好让我们先做起来吧!

五年后,在200510月,美籍华人黄秉聪先生给我来信,提出通过电脑软件创建中华大族谱的设想,并在国内走访了与家谱相关的一大批人员和部门,不少媒体都报导了此事。此后他又在美国组建了《中华大族谱协会》来推动和实践这一设想。我是既高兴,又有几分担心。高兴的是有了更能干的同道人,担心的是能否坚持不懈的做到底(包刮: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

现将“炎黄脉络”网站经历近7年来的一点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以便商榷和探讨:

一.“创建中华大族谱”或是“汇合炎黄子孙脉络”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

我想这已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不必再多谈了。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人文工程。

二.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基础应是各姓氏编制的族谱:

中国的家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起的30多年时间里又几乎停顿,在近十多年内才刚开始复苏。尚有不少家族还没有续编家谱的愿望,这需要有一个宣传、普及家谱知识、提高认识到主动编制的过程(“炎黄脉络”网站曾试图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不少家族,原先没有家谱或家谱没能保存,因而世系不明确,这需要考证和衔接。

汇总的软件需要随着实践不断的完善、大量的数据需要输入。

上面的原因决定了这个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三.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主持:

国史、地志、族谱是我国的三大文献,在这三者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又当数族谱。

一个没有权威、不能持久的机构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国家相关机构应该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参与这项工作(插入:会前征得的意见)。

这个机构可出面对民间家谱编修进行引导(如:起草《现代家谱编修规程》)。

这个机构可出面对实施方案进行优化(以“三峡工程”作比喻:研究、论证、多方案比较、实施)。

四.数据库软件可先起步,并不断完善。

对软件的建议:

宜由一个网站统一管理,各姓氏网站用一个接口与它链接。

软件应方便使用、修改和动态更新,且有防乱功能。

软件的版本更新,应与原来的输入数据兼容。

今后可多用“网络会议”形式(如:skype),多发挥网站的联络作用。

五.版权保护问题:

信息资源公开与共享是必然的趋势,否则就成了“一潭死水”,但是版权怎样保护需同时考虑(图书的数字化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

六.办成文化工程还是办成产业需要认真考虑:

最好能办成文化工程,但需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得不到解决,会向产业发展,这会影响它的作用。

七.资金来源问题:有待解决。

是否可尝试如下渠道,供商榷:

1.国家相关研究机构立项。

2.人大代表用提案,呼吁成立对口机构。

3.民间筹措。

八.远景宏大:

该项目形成后,会与很多部门的业务发生交叉与共享,需要协调和统筹考虑。这种人文材料的数字化,汇总成网络后,将对:历史、社会、民族、人口、法制、伦理、统计、户籍、地域、优生、遗传、教育、成才、亲缘……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方便和补充(插入:“数字地球”与“数字华人”的比喻,人与物的对比)。

九.目标定位:

1.将全部华人的家谱材料数字化,汇总成网络。并与发生交叉的行业协调和统筹(数字华人)。

2.将全部华人的家谱材料数字化,汇总成网络(数字家谱)。

3.将部分华人的家谱材料数字化,汇总成网络(局部数字家谱)。

应力争达到第1项的目标。

上面九点内容,讨论时如有兴趣可探讨。

该项目实施大体可分成三个阶段:

1.宣传、普及家谱知识、提高认识到每个家族能主动续编族谱。

2.数据库软件形成,每个家族能主动将族谱材料汇入(上两阶段交叉共存)。

3.族谱材料汇入已足够庞大,与相关部门的交叉、共享已协调和统筹,数据库处于动态更新及维护状态,此为成果阶段。在成果阶段,查找“国情”中的“人口”数据已变得十分方便,不再需要各种局部的统计,社会财富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节省。(维护状态:平均每天“新生”及“死亡”人员各约5万人的数据,每1分钟更新1人数据,需200人维护)。

谱 牒 学

数字华人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