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回眸震泽缫丝业

陈福民 2010-02-01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震泽镇地处太湖之滨,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境内河荡密布,水质清澄,极宜栽桑养蚕。1958年,在浙江吴兴县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4700年前的丝带、丝线及绸片。1959年,又在吴江县梅堰镇袁家埭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刻有蚕形图纹的陶罐。一西一东,两地均在震泽附近,可以推知,震泽先民早在数千年前已从事蚕桑缫织了。农谚云:“蚕箔落地,有钱栽秧。”蚕桑缫丝是太湖流域农家的重要副业,主要的经济来源。历代朝庭、富家对绫罗绸缎无尽的征索和需求,更是推动了吴地蚕丝业的发展。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桑柘含疏烟,处处倚桑箔”、“尽趁晴明修网架,每和烟雨掉丝车”的诗句来描绘当时震泽、庙港一带的农村景物,可见唐时震泽育蚕缫丝已十分普遍,俨然蚕丝之乡了。

历史上,震泽常与蚕丝共兴衰。元时,蚕事一度衰落,震泽仅“村市萧条数十家”。明初鼓励农桑,吴江县西南部遍地植桑,“乡村间殆无旷土”。据清人《百城烟水》记载,至明末清初,震泽已是“地方三里,居民三千余家,俱业织”的蚕丝大镇了。“頔塘西去路,蚕事胜耕田”,蚕桑缫织使奄奄一息的古镇,又呈现了一派生机。 

清以前,小农蚕户基本上都是自己植桑、饲蚕、采茧、缫丝以及部分自织绸的连续生产。蚕农以自育鲜茧,土法缫丝,震泽地区称做丝,所得丝谓乡丝,以别于此后机缫之厂丝。手工缫丝用木制单绪手摇式缫丝车,至清末民国初,方改为木制脚踏式缫丝车。家庭手工缫丝,通常由农妇挡车,一人手足并用完成全部操作。养蚕多的农户也有安装二三部丝车的。太湖沿岸所产之丝统称湖丝。明代产于江浙交界处的辑里丝为湖丝之佼佼者。宁、杭、苏等著名丝织中心生产的高档绸缎皆以此为原料。震泽之丝属辑里丝产区,称誉远近。道光《震泽镇志》称震泽之丝“较他处更白”。

鸦片战争后,实行五口通商,外国资本影响不断深入,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活跃。缫丝可得现钱,于是农户“惰于稼,而勤于蚕,无不桑之地,无不桑之家”。蚕农家庭自给性生产锁链逐步分解,缫丝出现专业化乃至资本主义性质的小作坊,将土丝进一步加工成丝经。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彭泽益编)统计,至光绪十年(1884)“南浔附近各乡居民及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家。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南浔、震泽等地缫丝之法日益讲究。

同治十二年(1873),南浔周申泰丝号周味六聘震泽双杨人改良辑里丝经制法,仿效日本,改左旋右顺为右旋左逆摇成经,称辑里干经(又称洋经)。辑里干经具有色白、经匀、质轫的优点,其价格和品质可与机械丝相颉颃,法国等外商均来订购,浔、震两地丝商大量仿制。由于辑里丝改良为辑里干经,在与国外机械丝竞争中增强了生命力,在国内博(展)览会上多次获奖,使震泽、南浔丝经在以后较长时期中,仍能畅销欧美。

震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丝市,形成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清末民国初,上塘砥定桥处各类丝行林立,俗称丝行埭。其时,全镇二三十家丝行,分三类:乡丝行,收购土丝略加整理转售于丝经行;绸丝行,收购土丝分档转售苏州、盛泽织绸;吐丝行,收购下脚丝售于丝线业。南横街小丝行埭,有十多家绸丝行,收购肥丝(粗丝),供应本镇及南麻、坛丘、严墓等地绸机户。还有从事生经交易的中介人——“丝主人”及经营洋经、广经和苏经的丝经行80余家。丝行业经营有季节性,小满过后,新丝上市,购销两旺;中秋过后,生意转淡,甚至歇业。丝经生意则终年不辍。丝经行每年收购土丝万担左右,再转发给近乡摇经户加工。民国8年(1919)震泽四乡三十里方园内之农家,均以养蚕摇经为业,从业人工十万左右。民国35年(1946),镇上有丝经行23家。此外,上世纪20年代,镇上有蚕种公卖处7所。民国24年(1935)有茧行14户,占全县总数的五分之二。还有桑叶行,开在四栅,汇集吴县东山、浙江乌镇等地桑叶,补当地产叶之不足。解放后生丝及蚕茧由国家统管,但1950年,震泽尚有乡丝行10家,丝经行18家,从业人员144人。1956年后,震泽私营丝市不复存在,由国营中蚕公司统管,委托震泽供销社办理蚕茧、丝经业务。 

明清之交,辑里丝转道广州出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后,始由上海出口。震泽丝经行有货船10余艘,日有班轮将货拖运至上海丝栈,再与外商交易。内销的辑里丝称“用户丝”,外销的称“洋庄丝”。清咸丰十年(1860),震泽和南浔丝经商人,在沪联合组建丝业会馆(后改称为江浙丝经同业总公会),协调两地丝经商务。两地丝经商各派员驻上海丝栈。震泽当时在沪有震昌、震泰、怡泰祥三家丝栈。辑里丝的兴盛期在鸦片战争后到光绪初年。光绪六年(1880)前后为顶峰。是年,震泽一地出口5400余担,占当年全国生丝出口量的十六分之一弱,此后国外机器缫丝日趋成熟,辑里丝出口渐衰。

民国2年—8年(19131919),因直运上海受阻,改由苏州出口的丝经,平均每年亦有1.5万担左右(包含南浔)。民国17年(1928),复又直接运沪。震泽寓沪丝商直接经营丝经出口的有:民国13年(1924)徐南驺开设华通行,是华商在沪出口生丝至美国的第一人;民国36年(1947),杨公度开设广益华行,将隆昌震的兰麟牌干经和辑里丝直销美国、印度。与震泽交易的洋经行有怡和(英商)、乾利(美商)、达昌(瑞士)、信孚(法商)、三井、三菱等(日商)、三星(印度)等10余家。其时,震泽丝经行在苏州的分支机构(或代理行)分布于濂溪坊一带。 

清咸丰(18511861)末,震泽各丝行、丝经行合议建同业会组织,宗旨是收解捐税,协调和维护丝商利益,初名丝业公所,设于文武坊关帝殿。民国2年(1913),江苏省都督府同意震泽丝业公所要求,在原巡检司署衙(在今太平街)建造丝业公会。历时四年,耗银19200两,至1917年公会落成。施则敬施肇曾及隆昌震丝经行业主杨文震曾任会长、名誉会长。

丝业公会建筑共三进。第三进供奉行业祖师嫘祖。19231211日,美国丝业代表团一行8人来镇考察,镇丝经行在此与之交流。美商在公所大厅,放映电影,介绍国外蚕丝业概况。震泽历次送展国内外的丝类产品,也在此预展、评选。

为便于业内子弟就学,民国元年(1911),杨剑秋等在旱桥庄宅创办震泽私立丝业第一高等小学,杨任校长,开吴江县行业办学之先河。翌年,学校被定为江苏省模范小学。民国9年(1920),在镇北购地建校舍,耗资1.24万元,于民国12年(1923)落成。新校主体建筑为西式二层楼两幢,后有大礼堂、辅助房屋及操场,校舍设施当时堪称一流。日寇侵华时,学校停办。抗战胜利后,更名为私立丝业小学。

清末民国初,国外机器缫丝兴起,辑里丝和机器缫丝相比条份(纤度)粗细不匀,渐被淘汰。民国7年(1918),郑辟疆担任江苏省女子蚕校校长,带领师生,在震泽、庙港等地指导农民科学养蚕,改良土丝缫制方法。民国12年(1923),震泽委托蚕校设立指导所,并在开弦弓村与蚕校合办蚕丝改进社。民国14年(1925)冬,震泽丝业公会和省女子蚕校在慈云寺内合办制丝传习所,开弦弓村亦分批派员来所学习。

民国17年(1928),震泽、开弦弓丝业界及蚕校负责人陈杏荪、郑辟疆、费达生、孙伯和、沈秩安、施文卿、杨文震等筹划并发动集资组织蚕丝合作社。民国18年(1929)初,开弦弓村有限公司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正式成立。该社宗旨是共同缫制生丝,共同运销生丝及其副产品。建社之初有社员430户,占该村农户之半。

民国18年(19292月,震泽丝业界施肇曾等牵头,与上海丰泰厂业主孙荣昌在镇东张湾桥畔合作兴办震丰缫丝厂。这是吴江县内第一家机器缫丝厂。427日开工,有意大利坐缫车208台,人员600余,日产厂丝一担多,使用金双豹及玉佛牌商标。当年产品送展杭州西湖博览会,获一等奖。同年8月,吴江县调整行政区划,开弦弓划归震泽区。85日,开弦弓村有限公司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的机器缫丝厂开工,装备坐缫车32台,人员70余,日产厂丝20市斤。开弦弓丝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合作丝厂。

民国19年(1930)下半年,震丰缫丝厂续建第二缫丝车间,增排丝车208台,职工总数增至950人。后因丝市不景气,经营不善,至民国23年(1934)底停产。次年,江苏省私立女子蚕校租赁接办,更名为震泽制丝所,变自营为代烘代缫,由费达生任经理,当年产厂丝1200担。同年,开弦弓丝厂主机全部更新为日式新型立缫车,当年产量比前几年平均年产量增加三分之一,年终盈利万余元,民国26年(19374月,震泽制丝所将一个车间的坐缫车全部改装成立缫车,废除童工,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日寇侵占震泽后,震泽制丝所及开弦弓丝厂均被毁。

此后,民国30年(1941),吴伯禄在镇育婴堂旧址开办缫丝厂,工人百名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富章在潘家扇西弄龚宅亦办过小丝厂,工人10余名。两家机器缫丝厂为时均短。 

解放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蚕桑逐步恢复,农村自缫土丝也逐渐停止,茧源得到保障。195811月,在镇东麟角坊参差浜筹建地方国营震泽缫丝厂。翌年2月投产,有职工120人,立缫车44台。1959年—1961年,共产丝43吨。1962年,全县茧产量剧降,震泽缫丝厂停办。

1965年,砥定街街道办土丝厂迁至震泽缫丝厂旧址,扩展为镇办红旗双宫丝厂,有20台双宫缫丝机及60余名职工。1973年,因省内其他地方兴办同类丝厂,茧源被挤,该厂停办。1967年,虹丰大队11个生产队各出资50元,置办20台每车10绪缫丝车,44名职工,办成县内首家村办小丝厂。

1970年,在镇东震丰缫丝厂原址上筹建国营吴江缫丝厂。197191日投产。初建时仅有立缫车40台,职工105人。当年产丝6.08吨。至1974年,该厂已有立缫车120台,工人增至357人。198066日,更改厂名为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1983年,在全省厂丝实物评比中,该厂银屏牌白厂丝被评为优质产品。

1983年,该厂与吴江丝绸试样厂、吴江印染厂以自制设备研制新型丝织原料——真丝合纤包蕊丝。19854月,包蕊丝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1989年,真丝合纤包蕊丝制作方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990年全厂有立缫车80台,自动缫丝车200台,职工879人,年产厂丝121.5吨。

1994年,吴江震丰缫丝厂通过兼并、联营方式,扩建为吴江震丰集团公司。至2000年末,集团公司6个生产经营实体,有国营、集体、村办三种体制,职工总数1500多人。集团公司中振丰制丝有限公司和宏伟制丝有限公司分别拥有自动缫丝机1200绪和3200绪。2000年,两公司生丝产量为119.86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丝价的暴跌,加上体制、机制等诸因素的制约,吴江震丰集团公司终因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于20026月,依法破产解体。 

2009年,震泽镇尚存虹丰、新民、晋昌三家缫丝企业。

创于1967年的虹丰缫丝厂位于大船港村。1989年,因该厂出口厂丝,使厂所在村(其时为桥头村)出口收购额达219.69万元,成为当年全县外贸收购额最高村。1990年,虹丰厂有立缫车80台,年产厂丝29吨,1999年转制为私人企业。该厂现有自动缫31200绪,年产厂丝80吨,职工80人。

新民村的新民缫丝厂,原为镇办企业,1990年筹建,有自动缫丝车2400绪,年产厂丝140吨,职工百名左右。2000年,该厂转为私人企业。

晋昌制丝有限公司原为八都缫丝厂,乡办企业,1967年创办。2003年八都震泽两镇合并时企业已转为私人企业。公司现有自动缫丝车4组(20×4),年产厂丝78吨,职工120多人。

随着震丰集团公司的解体,震泽缫丝业的规模大为缩小,但震泽人对蚕丝的深情依旧。2007年,震泽蚕种饲养量占吴江市之三分之一;2008年,震泽蚕茧总产量连续二十一年雄居苏州市榜首。2007年,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正式授予震泽镇“中国蚕丝被之乡”的称号,冠名为“慈云”、“辑里”、“太湖雪”……的蚕丝被,如同当年辑里丝经一样享誉海内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聪明的震泽人正以崭新的笔墨谱写着千年蚕丝的新篇章。

(作者:吴江市震泽镇志办公室。)  

主要参阅资料:

《吴江县志》(韩铎、沈春荣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震泽镇志》(《震泽镇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庙港镇志》(朱瑞章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南浔镇志》(蒋琦亚主编,上海科技文化出版社1995年出版);

《吴江丝绸志》(周德华主笔,吴江丝绸工业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转自:吴江文史资料第24辑 http://www.wjzx.gov.cn/othernew/DOC/doc24/%E5%9B%9E%E7%9C%B8%E9%9C%87%E6%B3%BD%E7%BC%AB%E4%B8%9D%E4%B8%9A.doc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51La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