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的开拓者

2007-10-18

张謇    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庵。1853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祖上世代务农,从他父亲起才读书识字,在其父“从古无穷人之天,人而惰则天穷之”的思想训导下,4岁起读私塾,15岁始参加科举考试,是年府试成绩不佳,塾师讥讽说:如果有一千人应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人不取,此人就是你!张謇十分羞愧,回家后便在书房的门窗、桌几和床顶上写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用以警策自己。他用竹杆夹住头发睡觉,把竹杆吊在床上,沉睡中稍一转身便牵痛头皮,惊醒后即起身读书。夏秋间,在书桌下放两只空油篓,把双脚伸入油篓中,以防蚊虫的干扰。晚上读书一定要耗完两盏灯油,倦意袭来时看一看“九百九十九”几个字,就仿佛见到塾师的讪笑,重又振作精神。通过发愤苦读,16岁应院试,中第二十五名秀才。1885年,张謇应顺天(今北京)乡试,中第二名举人。

  1888—1893年六年中,张謇先后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州书院。

  1894年,慈禧六十岁生日,特设恩科会试。已是41岁的张謇,难违父命,赴京应试,中一甲第一名,获封建科举中的最高荣誉——状元称号,在翰林院任修撰。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张謇上疏,称李鸿章“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校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他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大声疾呼:“此次和约,其各地驻兵之事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甲午之耻,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决心放弃仕途,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他在日记中写到:“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5年秋,张謇筹办大生纱厂,开始了从士大夫向实业家的转变。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他又先后创设一系列实业、文化、教育事业,实践其“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抱负。

  1912年,张謇接受孙中山的任命,担任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加入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任农林工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1915年他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辞掉所有任职,回到南通故里,继续从事实业、教育、文化事业。他创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培训纺织技术人才;筹办棉业试验场,推广棉花良种,为发展民族棉纺织工业奋斗终生。 

    1917年,张謇在上海参加发起成立华商纱厂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享年73岁。

  创办第一所单科性纺织高等学校

  张謇一生的旨趣在于教育和实业,两者相辅相成,因此“父教育,母实业”是他崇尚的信条。张謇教育救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教育以兴工”。他说:“向来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这也是张謇在兴办实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后得出的结论。

  近代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是在受外国技术的钳制下发展起来的。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生产技术十分薄弱,事事依赖洋人。英国随机工程师汤姆斯带洋机匠戈纳来厂装车,态度傲慢,对接待百般挑剔。张謇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特地为他们建造一幢小洋楼,从长江客轮上雇来西餐厨师。洋工程师一个月只到厂三四天,每月薪金却高达400两白银。后来甚至只要机器能转动,数月不到厂也照常支薪。有关生产的大小事务,不得不听命于洋工程师,用料及配件全由洋工程师开单,指定由上海瑞记、怡和、地亚士三家洋行承办。尤其难以忍受的是,经洋工程师开出的采购单,洋行要价奇高,大生纱厂只能忍痛购买,否则,洋工程师便借故要挟。张謇深感中国缺乏纺织工程方面的人才,事事依赖洋人,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技术、经济实权操纵在他人之手,纺织业的发展处处受到牵制。所以,张謇说他“从事纺织厂者十有八年,以是为恫恫者也十有八年矣。”强烈的压抑感,不得不使这位民族纺织工业的先驱者,把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技术人员身上。张謇发出这样的呼声:“纺织需纺织专门人才。”他说:“纬籰响而知纺,杼轴运而事织,一身之需,一艺之成,吾国妇妇姑姑古之所能,奚言学术,记不云乎。为之者疾,人各以一手一足之力竞于疾,力所限也,则疾可数也。有器焉,可兼数人之力,亦可兼数人之疾,则其供人之需者不止乎一身。即其成亦不止于一艺。致其精焉,乃有事乎学。分而求焉,乃不得不析为科。泰西人纺织之有学校,殆人巧极而趋势之有不得不然者。”他深入浅出地说明建立纺织专门学校的作用在于培养专门人才,以掌握和发展近代机器纺织工业。

  1912年4月,张謇在大生纱厂附设纺织传习所,仅一个班,十多个学生。是年秋,规模扩大,改称南通纺织学校,聘请日籍教员和中国留美学生任教。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大规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此而始。纺织学校分本科和预科两班,本科收旧制中学的毕业生,学制三年,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1913年,张謇带头捐资,筹集经费,加上大生纱厂抽出部分余利,新建校舍,将学校定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单科性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张謇为该校亲手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又为该校撰写《纺织专门学校旨趣书》。为了使学校经费有可靠着落,张謇规定,纺织专门学校的常年费用,由他创设的大生各厂按成负担,在每年的纱厂余利中支付。此例一直沿袭下去,使纺织学校得以长久不衰。张謇对纺织专业教育,提倡“手脑并用”。1914年,他为该校筹设实习工场,购置全程纺织设备,供纺校学生在掌握纺织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实践纺织工程技术。此后,纺织专门学校陆续增设丝织专业班、电工专业班、机械专业班,还增设了针织技术课。1917年纺织本科毕业生已有两届,达50余人,大部分供全国各纺织厂充实技术力量,少部分为大生纱厂留用,还有少数人出国留学,期回国后充实本校师资。

  张謇创设的纺织专门学校,成为培养我国纺织专业人才的摇篮,以此为基础,逐步壮大了我国纺织工业技术队伍,打破了“洋人”对纺织技术的垄断。1918年,纺校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排装机器,获得成功。1921年在海门筹建南通大生三厂时,随机工程师嫌招待不周,拂袖而去,关键时刻,纺校的毕业生承担了排车安装任务。开车后,成纱质量匀洁,成为棉纱市场畅销产品。张謇的三兄高兴地说:纺校的学生替我争了气,又省了钱。

  1927年,纺织专门学校更名为南通纺织大学,1928年与南通医科大学、南通农科大学合并成南通大学。1930年又更名为南通学院,设纺织科一个专业,1932年增设染化工程系和纺织高级职业班,此外,还担任职业教育任务。抗战期间该校迁往上海,战后返回南通。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即现在中国纺织大学的前身。南通学院纺织科办学40年,桃李满天下,毕业的学生前后共1750余名,分布于全国各主要纺织厂、印染厂、纺织院校、纺织科研单位和各级纺织管理机构,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骨干力量。

转自:http://www.fubusi.com/2006/1-29/124532207.html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