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字化技术
繁荣中华族谱文化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会长 汪建德
(2008-12-15 在中华袁氏统谱总世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日益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的大好形势下,研究和发展族谱文化是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抓好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我作为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有幸参加今天的会议,亲身感受各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衷和所作的贡献。在此,我向大家深表敬意和感谢! 下面我讲四点看法: 第一、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族谱文化是姓氏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姓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进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推进族谱文化与时代接轨,与现代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和,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从事和热爱族谱文化人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该加以利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族谱文化无论是在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年代,还是政局动乱,经济箫条的岁月,族谱的编纂与传承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为什么族谱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族谱文化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它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族谱融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于一炉,以姓族人物为经,沿迁徙之迹,上溯远古,旁及八荒,而超越乎时空之界限,并且与国史、方志相通而互异,相异而互补,三位一体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厦。 其二,族谱文化是传统文化。我国修谱源远流长,它脱胎于商周的“世纪”、“世表”“世系”“世本”,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掌邦国志记和谱系;魏晋南北朝,编研宗谱成为专门之学,有以贾弼之为代表的“贾氏谱学”,王僧儒为代表的“王氏谱学”。至唐宋,修谱渐由官府转入民间,体例亦渐完备,欧式横排,苏式纵列,成为各姓族谱选择之范例,明清时期,地方宗族仍多编修族谱,代有续修。 其三,族谱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家谱其实是一座古往今来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大众为书写对象,无伦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无数平头百姓,一生默默无闻,但都能在家谱上“人过留名”。而史、志人物多为高层、显者,能入史、志者占总人口比例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中国典籍浩如烟海,真正为每个平民百姓立传传世者惟宗谱一家。因此,族谱文化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大众文化。这也是它万古传承,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其四,族谱文化是和谐文化。古往今来各姓氏族谱的主旨之一就是“收族”、“睦族”。族谱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它兴于“治”毁于“乱”,成于团结,败于分裂,其核心的社会功能就是促进姓氏家族的和睦、团结、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可见弘扬族谱这一“和”谐文化是振兴中华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大团结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二、传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盛世修谱,历史必然。我国各地正在为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创造和谐文明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努力。族谱文化的传承与编修正在顺应这历史潮流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什么全国各地会出现如此壮观的局面呢?我认为: 一是“四大建设”的需要。十七大制定的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族谱文化属文化建设,族谱文化搞好了,对于推动和促进其它三大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理论和人格》著述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前两个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后三大高层次的需要仍处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中。族谱作为载体能使人的芳名流传百世,光宗耀祖,得到宗亲群体的认同、赞许和尊重。能使人的功名千古传扬,从而实现心理需要。它得民心,顺人意,因此,必然发展。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进交往发展经济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信息的沟通,资源的互补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此,许多地方姓氏在成立本族谱文化编修机构的同时,成立姓氏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宗亲联谊会等,不仅将海内外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理顺,更重要的还了解海内外知名人士、企业家及他们的需求,从而起到互相了解,联谊,交往,直至达到经济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通过族谱搭桥达到宗亲经济上互助合作共赢的典型已不胜枚举。 四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姓一家亲,由于血缘关系的缘故,现在许多姓氏通过族谱的编修,使海内外宗亲实现了认祖归宗,并逐步形成了族人之间互敬互促,互帮互爱的局面。增强了民族的亲和力,激发了许多海内外侨胞的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据报道:湖北蕲春詹姓一位十五岁的小女孩詹晓静,随父母在深圳打工,患上白血病,无钱医治。詹氏全国统宗谱编委会总会得知后,迅速与深圳、广州、温州等各地詹氏中华大宗谱编委会联系,组织号召族人捐资。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收到各地捐款近三十万元,使小孩住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获得新生。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第三、繁荣族谱文化,必须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林林总总的族谱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将这浩瀚的族谱信息汇集成一部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姓氏统谱和中华大族谱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运用族谱信息数字化技术。 纵观历史,族谱撰修技术手段已经历了两大时代,现在正进入第三时代,我们要掌握的是第三代技术手段,下面我们从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及产品形态这三方面来描述族谱文化的技术之历史发展轨迹。 就劳动工具来说,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机械工具时代(含无动力机械和动力机械)现在进第三时代——智能工具时代。 就劳动者来说,它经历了手工艺人时代、机械技工时代、现在进入第三时代——数字化处理(或微机管理员)时代。 就劳动对象和产品来说,它经历了抄刻谱时代、印刷谱时代、现在进入第三时代——数字化多媒体时代。 今天,数字化修谱技术的运用,是族谱修撰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和突破,它将是族谱文化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族谱文化产品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那么,数字化修谱技术到底有哪些重大突破呢? 1、族谱产品生产的高效性。上个月,我们走访了武汉大族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他们以自主研发的“谱志通世系图自动编排系统”为标志的数字化修谱技术,只需你把宗亲之间的相关资料搜集录入,电脑就会智能处理,使这些资料信息格式化为数字信息储存并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重组,重复利用。它既可以自动生成各种体例的世系图,对各支系各房系自动链接,生产优质的纸质谱,同时还可以转化为电视光盘谱、电脑谱、网络谱。数字化技术把千百年来极其浩繁而又复杂的,让历代谱书编撰人员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族谱世系图编撰流程一下子变简单化了,让杂乱的东西条理化,把纸质谱上固化了的信息全部激活了。 2、族谱载体多样性。随着修谱技术的发展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个村落、一个房系、一个支系的族谱编撰,而是朝着跨省际乃至整个姓氏国际性的统宗谱和中华万姓归宗的中华数字大族谱方向发展。试想,当一个数以千万计人口的姓氏统修宗谱时,纸质谱甚至高达上万册,假设一册谱书五十元计算,拥有一套通谱则需要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试问有谁买得起呢?又往哪里存放?又怎么保管和查阅呢? 而运用数字化修谱技术,每个人的信息一经输入,只要各个支系的族谱数据汇集到总数据库时,各分支将会自动链接,这样实现某一姓氏的“千支一统”便不再是梦,那么数千乃至上万册的谱书,仅需一张光盘几元、十几元钱的成本,就可以给你一个庞大的族谱文化产品——“光盘谱”。 更重要的是这种族谱数字化格式和国际通用的GEDCOM数据格式可以互相转换,根据入谱宗亲的自愿申请,就可以进入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到那时族谱文化才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面向亿万网民,每个中华儿女就可以在任何媒体终端,自由点击,找到你所需要的网络大族谱信息资料,给人们寻根问祖、宗亲联谊,创业经商将会带来极大的商机和价值。 3、族谱产品具有永续性 通过数字化工具修谱后,谱牒产品便有了两大突出优点:一是易于保存,二是续修方便。今天的光盘谱和网络谱是存放在服务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它与时空永恒。真正能做到“源远留长”,而且对于后人续修族谱能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它可以从光盘谱和网络谱中迅速找到谱首和自己要接入的世系,添加新的信息,便可完成续修。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一份省心、省力、省钱的无形资产。 4、族谱修撰成本大幅度降低。运用数字化修谱技术,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时间短见效快,花小钱修成面向未来的多媒体大族谱。 第四、树立宏伟目标 为中华大族谱的“千支一统,万姓归宗”而努力奋斗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想如何把各姓氏的繁杂支系理顺,一个姓氏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到干再到各枝枝叶叶世系清楚明白。还有人在想,如何把中华各姓氏包括海内外子孙在内的所有姓氏都在“谱”上统起来,就象一片森林,这种“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构想,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未到来之前只能是梦想、空想。今天,一切时机成熟,我们可以梦想成真了! 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牢固树立“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宏伟目标。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姓氏统宗谱和中华各姓氏集成的中华数字大族谱并非易事,因此,要树立长期思想,要站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的高度去认识,才会有动力,有信心去响应十七大报告中的号召:“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符合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其次是要抓好各姓氏“千支一统”这个基础。要正确引导各姓氏目前高涨的修谱热潮,转变传统修谱观念,要让他们改旧体例为新体例,在修好传统的平面纸质谱的同时生产数字化的光盘谱、网络谱,只有各支系,各姓氏族谱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才能为“万姓归宗”的中华数字化,网络化大族谱创造必要条件。 三是各姓氏修谱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千支一统,万姓归宗”,工程宏伟浩大,前无古人。要实现这一巨大目标,光靠民间自发行为无序运作是绝对难以完成的。因此,建议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把族谱数字化当作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四大建设”来抓。建立民间自发组织经官方认可的相应社团,在合法的前提下有序运作。 与此同时,组建一支热情高、业务精,乐于为谱牒文化作奉献的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千百年的梦想才能成真!我们才能在中华族谱的繁荣与发展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08年12月15日于赣州客家文化城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